天龙寺。

此时日上三竿,阳光正好,众僧静坐院内诵经礼佛。

便在此时,忽然闻到一阵柔和的檀香,跟着一声若有若无的梵唱远远飘来。

枯荣大师说道:“善哉,善哉!大轮明王驾到。众僧随我迎客。”说罢众人便走了出去。

过了好一会,只听得本因方丈道:“明王法驾,请移步这边牟尼堂。”另一个声音道:“有劳方丈领路。”

大轮明王道:“得罪!”举步进了堂中,向枯荣大师躬身合什,说道:“吐蕃国晚辈鸠摩智,参见前辈大师。有常无常,双树枯荣,南北西东,非假非空!”

却说世尊释迦牟尼当年在娑罗双树之间入灭,东西南北,各有双树,每一面的两株树都是一荣一枯,称之为“四枯四荣”。

枯荣大师数十年静参枯禅,还只能修到半枯半荣的境界,无法修到更高一层的“非枯非荣、亦枯亦荣”之境,而今被他一语中的,当下觉得其精深的佛学修为。

枯荣大师也坦然道:“大轮明王博学精深,果然名不虚传。明王远来,老衲未克远迎。明王慈悲。”

大轮明王鸠摩智道:“天龙威名,小僧素所钦慕,今日得见庄严宝相,大是欢喜。”

随即枯荣大师便邀请鸠摩智入座,鸠摩智谢过坐下。

鸠摩智双手合什,说起此次来此的缘故。

昔年,他遇一好友,乃是姑苏慕容世家的慕容博,此人武功才情皆是人中龙凤,两人论武天下,说到了大理段家的六脉神剑,慕容博仰慕不已。

但是慕容博自己不好意思前来借经,所以他便自告奋勇,应承了下来。

随后二人各奔东西,等到他再次去找昔日老友,却发现老友已经身亡,所以他思虑再三决定前来求经。既是为了化解自己对老友的思念,又能成全老友生前愿望。

说白了一句话:我想要借六脉神剑经,用来祭祀我逝去的故友。

他的意思本因方丈自然明白,但是家传绝学怎可轻易授人,便说道:“明王与慕容先生相交一场,即是因缘,缘份既尽,何必强求?慕容先生往生极乐,莲池礼佛,于人间武学,岂再措意?明王此举,不嫌蛇足么?”

鸠摩智说道:“方丈指点,确为至理。然小僧生性痴顽,殊乏慧根,闭关四十日,始终难断思念良友之情。

慕容先生当年论及天下剑法,深信大理天龙寺‘六脉神剑’为天下诸剑中第一,恨未得见,引为平生最大憾事。”

本因道:“敝寺僻处南疆,得蒙慕容先生推爱,实感荣宠。但不知当年慕容先生何不亲来求借剑经一观?”

鸠摩智长叹一声,惨然色变,默然半晌,才道:“慕容先生情知此经是贵寺镇刹之宝,坦然求观,定不蒙允。他道大理段氏贵为帝皇,不忘昔年江湖义气,仁惠爱民,泽被苍生,他也不便出之于偷盗强取。”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相互试探,相互推诿。

一个自然是不想外借家传绝学,免得被人寻了破解之法,失了祖先威名。

另一人则是求经心切,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鸠摩智眼见手段尽出,就连自导自演的苦情戏也不能劝动天龙寺僧众,故而当下决定扔出一些干货。

鸠摩智就命人拿出准备好的交换礼物——少林寺七十二绝技的三种指法,分别是拈花指,多罗叶指,无相劫指的秘籍和破解法门。

随后他又一一演示,施展这三们绝技,也确实有不凡之处,令众僧大开眼界,但是众僧仍旧丝毫没有交换经书的意思。

鸠摩智狗急跳墙,就出言威胁道:“六脉神剑经诸位束之高阁,无裨实用,贵寺又何必如此重视,以致伤了天龙寺与大轮寺的和气,伤了大理国和吐蕃国的邦交?”

本因脸色微变,森然问道:“明王之言,是不是说:天龙寺若不允交经,大理、吐蕃两国便要兵戎相见?”

鸠摩智道:“我吐蕃国主久慕大理国风土人情,早有与贵国国主会猎大理之念,只是小僧心想此举势必多伤人命,大违我佛慈悲本怀,数年来一直竭力劝止。”

本因等自都明白他言中所含威胁之意。

他是吐蕃国师,吐蕃国自国主而下,人人崇信佛法,便与大理国无异,鸠摩智向得国主信任,是和是战,多半可凭他一言而决。吐蕃强而大理弱,战事若起,大局堪忧。

倘若为了一部经书而致两国生灵涂炭,委实颇不值得,但他这般一出言威吓,天龙寺便将镇寺之宝双手奉上,这又成何体统?

就在这时,突然传开一阵踢踢踏踏的马蹄声,并伴随着一阵清脆悦耳的铃声。

尚未见人影,却在耳边听人说道:“大师言重了,大师想要看六脉神剑经寻我便是,何苦来着寺庙里找几个老和尚的麻烦。”

鸠摩智面色微变,心道来人好精深的内力,这千里传音的功力深不可测。

众僧听闻此言则相视一笑,静静等待着,又对鸠摩智说道:“明王慈悲,既然明王执意借经书,倒不如还请明王先领教了六脉神剑剑法再说。”

鸠摩智故作高深,淡然说道:“合该如是。”

不一会儿,就看到一架白色马车,车角挂着一串风铃,一冷峻的黑衣青年赶车护驾而来。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