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太子朱标病薨没多久,还在守灵之时,老朱便决定将他一起附葬在孝陵东侧,让其能一直陪在孝慈皇后身旁,同时也想着等以后自己死了之后能够再在九泉之下相见。

而随着时间一天天临近盛夏,应天府的天气也一天天变得越来越热。老朱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虽然还没有到需要静养的地步,但也是大不如前了,尤其是经历太子病薨所造成的白发人送黑发人,更是让以前还能勤耕不缀,快步如风的老朱常常咳嗽不已。面对这个情况,老朱也曾经让太医悄悄前来诊断过,可反复检查之后却始终寻不到原因,最终只能开些温补滋养的方子。这也让老朱明白目前自己的情况最终还是由于心病导致产生的,但是俗话说的好心病还须心药医,可老朱自己也始终无法放下,最终导致老朱的咳嗽时好时坏。

也正是因此,本来按照礼制,正常情况下如果储君意外暴毙,应该是在之前的储君下葬之后才能进行新任储君的继任大典,可老朱却是不等朱标下葬便迫不及待的将很大一部分政务转交给了年仅十五、未及行冠的少年皇孙朱允炆。

刚开始的时候,从未经历处理过如此复杂事务的朱允炆,每天为大明国内各种零零碎碎的政务忙的焦头烂额。要知道,古代的各种奏疏大都是用文言文写就,更让朱允炆吐血的是这些文言文还……全是用繁体字写的,而目前的这个时间,标点符号还未行于世,这就更让朱允炆头疼了,每天为了辨认百官所上奏疏,都需要花好大一番功夫,偏偏朱允炆之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地理老师,一则朱允炆毕竟不是专研古文,二则灵魂融合后还是以现代记忆为主,这就导致很大程度上,朱允炆只能靠其他人的解读,或者通过脑海内模糊的记忆联系上下文连蒙带猜了。这也就让朱允炆明白为何古代各个勤政的帝王都活不长的原因了,就这工作量,做个十几年,不吐血才怪,难怪纵观尘寰三千年,那些活得久的帝王,多是手段了得,且舍得下放权利的半昏君。

朱允炆对于这些从下面报上来的种种事务,从各地御史台御史所上弹劾奏疏,到各地县令所报某地的某某祥瑞,再到目前还在远征罕东的蓝玉大军的催粮,这一切的一切,无论或巨或细,朱允炆只能自己去仔细辨别、处理,有时候甚至得利用后世信息大爆炸环境中学到的知识去想一个解决办法。

通过几天的锻炼,朱允炆也慢慢上手了,这也让朱允炆能够分清事务的轻重缓急,能够有时间去想一些自己以后的规划了。朱允炆知道老朱现在让自己处理一部分的政务就是想先看看自己是否适合储君这个位置毕竟自己现在所做的工作其实是抢了老朱几个儿子的,等老朱百年之后,难免会有人不满,甚至起兵靖难,尤其是以燕王朱棣为最典型的代表。

朱允炆一想到自己以后要去面对未来仿若开挂般的燕王,就难免脑壳疼,自己实在很难找到几个能够镇得住朱老四、让其不敢起兵的将领。毕竟兵戈一起,就算只局限在一隅,但是难免还是会有很多百姓流离失所,而且历史上的的靖难,开始一打就打了近四年,这不仅是大明国力的损失,也是时间上的严重浪费。人的一生能够有几个四年,有这么多时间,能够干多少事情,或者拿去修一条从应天道北平的路,或者拿去建一个下南洋的舰队,它不香么?

想到此,朱允炆越想越头疼,索性便不再多想,继续批阅奏疏。

……

正午的应天府皇城内。

炎炎夏日炙烤着文华殿上流光溢彩的玻璃瓦,殿外也隐隐约约传来“知了,知了”的叫声。

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打断了这和谐的场景,原来是老朱从谨身殿过来了。之前文华殿还是太子朱标的灵堂,目前这个时间却已被早早撤去,并划归为朱允炆读书以及为老朱代批奏疏的地方。

此时,在文华殿,朱允炆正在看着一份奏疏头疼,奏疏上说远在云南为国戍边的西平侯沐英在太子朱标病薨后也因此缠绵病榻,目前已于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十日也因病逝世。

这就让朱允炆有些恼火,如果是别的什么勋贵逝世,还没什么。而这位西平侯沐英,不仅是老朱最爱的义子,论辈分算自己的干叔叔,还是一位忠心耿耿、十分会用兵的大将。

朱允炆本来是想借助沐英在大明军中的威名,提前进行布局,让沐春统领北平附近各部卫所,让燕王有所顾忌,消弭朱老四靖难的想法。谁成想沐英这么早就病逝了,导致沐春需要袭爵西平候,这就让沐春被钉死在了西南,导致朱允炆的计划提前破产。

在适应了融合的记忆后,朱允炆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毛笔写出一手漂亮的字。正常来说目前朱允炆应该已经将奏疏批完了,但是现在却十分纠结的提笔又放下、放下又再提起笔。

朱允炆实在不知道该如何给这份奏疏进行批复,原本的历史上,西平候沐英是回京安葬后被老朱追封为了“黔宁王”的,之后沐家便世镇云南,而这谥号也是其字沐晟被进为“黔国公”的由来。

不过朱允炆却暂时不想这么早进行追封,他十分想在自己登基之后再行追封,但却又怕这样会让朝内为国征战的将士寒心,这让朱允炆十分纠结犹豫。

“允炆。”就在这时,一个听起来很温暖的声音从殿门那里传来,紧接着就是一群在文华殿伺候的內侍、天武将军行礼的声音。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