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外面几乎没有明火了,但温度还很高。小衙内也不敢带鸟铳和弓弩上来,因为黑火药易燃易爆,弓弦也容易被火焰燎断。
最重要的是,他要用自己和家丁们的血拼,唤醒黄土崖下方,几百上千名汉子沉睡已久的“狼性”。
“跟我上!”小衙内以身作则。
“给我上!”心虚的鞑子头领,连打带骂的逼迫手下人进攻。
小衙内先发制人,从左上方,往右下方斜劈下去,打掉对方手里的铁骨朵。再一个弓步突刺,扎进鞑子的咽喉。然后旋转木柄,搅烂和扩大对方的喉管,让其尽快失去战斗力。
他左手边的家丁,用长杆卜字戟的侧旁小枝,垂直砸向敌人的盾牌后方,再顺势回拉。
就在鞑子盾牌即将脱手的瞬间,卜字戟借助对方的回拉力量,突然向前刺击,准确扎进对方的面门。
因为有侧旁横枝的阻拦,卜字戟不会像长矛一样,有可能会插入过深。持戟战兵可以明确感受到刺击深度,并马上抽出回防。
小衙内右手边的家丁,拿着一柄龙须叉,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两股叉。对面的长矛,不断虚刺,都被他用龙须叉拍下去。
历史上的明军,一般使用三股叉,通长六~八尺不等。因为头部用铁较多,挥舞起来有头重脚轻的感觉,灵活性和方向感相对弱一些。
小衙内把它改造成两股叉,减轻重量,并适度加长木柄,提高实际可操作性,方便年龄不大的孩儿们使用。
最重要的是,他不想效仿戚继光将军的鸳鸯阵,在三股叉上面,施放火箭。
龙须叉兵身后的长枪手,看准空档,快步突进,准确刺进鞑子的小腹。还是老规矩,快速旋转几下木柄,搅烂对方的内脏。
这种残忍的破坏伤,现代医疗手段都不好救治。
长枪兵用的是明末清初,真实的冷兵器“虎牙枪”。它通长291.2厘米,刃长22.4厘米,中起脊,侧旁有两尖刃,各长5.4厘米。两旁倒刺一样的尖刃既可以防止敌人夺枪,也可以钩拽盾牌,枪身下缀红缨;木柄长256厘米、直径2.8厘米,髹朱漆。
虎牙枪尾部尖锐的鐏为铁制,长12.8厘米。作用是方便砸击倒地的敌人,也可以抵在地面,枪头斜上用作拒马。
最靠近窑洞的一个家丁,手持铁连枷,像敲鼓一样,拼命砸击面前的盾牌兵。
手持盾牌的鞑子背部,已经挨了好几下,铁连枷头部摇摆过来的短棍,但他死死坚持。
突然间,铁连枷变换角度,从垂直打击,变成斜向挥舞,冷不防打在鞑子的膝盖骨。
就在对方身体失衡摔倒,盾牌掉落的瞬间,这个家丁再劈头盖脸的猛击其头部。鞑子头顶有五颜六色的东西,像泉水一样汩汩冒了出来。
最靠近土梁边缘,即第二层窑洞上方的家丁,手里拿的是宋代“刀八色”之一的眉尖刀。
这把刀被小衙内魔改过:刀身较窄,修长笔直。刀头部位,没有向刀背方向弯曲,是为了方便突刺。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