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余海里的路程,现代货轮只需要航行一天一夜左右即可到达,现在福船却要航行100多个小时,好几天时间。

福船长30米,宽9米,吃水2米出头,船舯高出水面型深5米,船艏一层船艏楼,船艉两层船艏楼,加一个小舵室,长宽比3.33比1,太短太宽,短胖短胖的。

中式硬帆搭配的直上直下的桅杆是一整根,对接的桅杆不结实,交接的桅杆也不结实,还有磕绊,会挂住帆索升降不了风帆,只能使用一整根原木做的桅杆,松木材质。

主桅杆只高出甲板20米左右,前桅和后桅稍低。

下面一米多要过人,没有利用上,主桅杆顶上有瞭望的斗子,还挂有测风向风速的定向旗,3米多高度没有利用上。

风帆高度只有15米左右,宽度14-6米,风帆总面积只有400平方米出头,总面积太小了,受风量少,产生的推力小。

普通树只能锯出来3-7米长的主材,高大的树只能锯出10米左右的主材,只有极为高大,高25米以上的树,才有20米长的主材,这种树很少,更高的树更少,所以桅杆和龙骨的大料木材不好找。

原木桅杆很粗壮结实,不需要太多索具,一根桅杆只有四条麻绳索具固定,分布在前后左右四个角。

中式硬帆很简单,很容易操控,外形像一把梯形的扇子,能折叠,这种中式硬帆的帆面使用竹篾和棕榈叶编织而成,看起来像凉席,比较重。

从上到下有7根长竹子做的帆骨,一根上横椼,一根主横椼,9根帆骨和横椼的一侧绑着麻绳索具,4条一组和5条一组集中绑在两条麻绳索具上,另一头绑在绞盘上,转动绞盘调整风帆受风角度。

每根帆骨和横椼中间偏右的位置设计有麻绳帆索环套,帆索环套套在桅杆上,上横椼上绑有另一条麻绳,连接在桅杆下方绞盘上,转动绞盘升降风帆。

所以中式硬帆的操控很简单,不需要水手爬桅杆,只在甲板上操控就可以了。

一根桅杆只需要两三个水手合力转动绞盘升降风帆,一个水手转动绞盘调整风帆受风角度,三根桅杆也只需要十来个水手。

舵很重,很难转动,也用的绞盘转动,需要两个舵手(一个扳捎,一个舵工)合力操控。

加上船长一人,导航员(海师)一人,瞭望手(上斗)一人,厨师(伙夫)一人,十六七个人就能开起来。

缺人时升降风帆的水手可以减少四个人,最少只需要12人即可开起来。

兄弟们都会开船,都是老水手,人手多,职位少,换班开船。

罗云统计了一下,海师共有3人,瞭望手共有4人,厨师共有6人,三分之一船员会开炮,人手实在太富裕了。

整编任职,使用中西合璧的职位,老兄弟们更值得相信,任人唯亲,以各人特长任职,搞正规点。

任命自己为船老大(船长),金虎为大副,大力为二副,老六为导航员,福贵为水手长,大奎为枪炮长兼宪兵队长,刘福为扳捎(舵手),王明为(上斗)瞭望手,赵海为舱管,狗蛋为管损长,林主厨为伙夫(主厨),魏大夫为大夫(医生)。

其他老兄弟为副职,新兄弟中出类拔萃的为副职,一般的为基层。

出了舟山群岛范围后基本全是深水区,很少有礁石,风不太大,浪不太高,放心大胆的日夜航行不停。

导航定位有针路簿(航海图)、水罗盘(指南针)、牵星板(天文导航定位)、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定位方法技术)、量天尺(天文导航定位测量夹角)。

测速有计速板(带绳木板片)。

计时有燃香(供奉海龙王和观音菩萨的香火)、少漏(陶瓷沙漏)。

老六比较精通导航,去过几次琉球,航线熟悉。

使用位置、航速、时间相互验证,可以计算出比较准确的方向位置,得出比较精确的航线,1000公里远洋航海的误差小于20公里,够用了。

西太平洋的洋流比较多,刚出海没多久,就遇到海岸线附近,从北向南流的千岛寒流,挣脱出去后继续航行。

再向东南航行一截,又遇到从南向北流的黑潮暖流支流,挣脱出去后继续航行。

黑潮暖流的支流比较多,之后一直遇到黑潮暖流支流,一直要挣脱出去,洋流很宽,会带着船向北或向南偏离,每次挣脱出去后都得重新导航定位,规划航线。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