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朱允炆只是担心朱棣危及他的皇位,正如喉咙里卡了一根鱼刺,欲拔之而后快。

直到现在,他才开始真正重视朱棣的实力。

因为他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朱棣压根不是一根鱼刺,而是悬在他头顶上的一把利刃。

之前本以为已做好了万全准备,令得朱棣已成笼中之虎,随时都可以解决。

却万万没有想到,这只猛虎竟挣脱了牢笼,大杀四方。

急切之下,竟又犯下了一个兵家大忌:临阵换将。

当然,换将一事虽是朱允炆下的旨意,但与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人的态度也不无关系。

黄子澄生怕担责,第一个跳出来要求治耿炳文的罪。

齐泰虽不同意治罪,但其理由是怕耿炳文一急之下投靠燕王,没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方孝孺更是出了个昏招,建议朱允炆将顾成抄家灭族。

这样做,固然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让一些将领不敢轻易背叛朝廷。

但,顾成乃是开国名宿,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朱允炆这样做,自会激起了无数将领的反感,败光了路人缘。

可谓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如若不换将,耿炳文吸取了教训,凭十万人马再加上朝廷援兵死守真定,朱棣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无可奈何。

朱棣最擅长的是野战,当年参加的大小战争几乎都是与蒙古铁骑对阵。

这次靖难之役虽顺利攻下几座城池,皆是因为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守城将士有不少为他的旧部,相对容易策反。

而耿炳文最擅长的便是守城,这恰恰是朱棣的弱项。

可惜,在一众“良臣”的游说之下,朱允炆最终下旨命曹国公李景隆挂帅,率大军北上讨伐朱棣。

李景隆世袭其父李文忠的爵位,而李文忠既是大明开国元勋,同时还是朱元璋的外甥。

也就是说,李景隆乃是皇亲国戚。

黄子澄自信满满,对朱允炆说:“曹国公可以当之,前不遣长兴侯而用曹国公,必无此失。”

这家伙选择性遗忘了,当初也是他们几个极力推举的耿炳文。

对于此次出征,李景隆也信心满满。

朱允炆也充满了期待,亲自主持了出征仪式,金鼓齐鸣,乐声大作,仿佛在迎接一支凯旋而归的队伍。

燕王府。

“报!”

一个斥候匆匆走进大殿禀报军情。

“禀殿下,李景隆已率军抵达山东德州,正在征集各路人马,预计将达到五十万规模。”

“五十万?”

一众将领不由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斥候传来的消息,可不是对方号称的五十万。

朱棣却不以为然,笑道:“如若朝廷指派的统帅是李景隆,那便不足为惧了。此人寡谋骄横,不懂用兵之道……”

同时,还说了五点李景隆必败的理由:

“一、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

“二、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

“三、不量险易,深入趋利。”

“四、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