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时期有玉米。清朝时期,玉米种植分布广泛,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分布区域:

- 北方地区:-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东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适宜,为玉米的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玉米在这里得到较大规模的种植。

- 华北:像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份。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对粮食的需求量大,玉米的适应性强、产量较高,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平原地区以及一些山地都有种植。

- 南方地区:- 长江流域: 上游:四川盆地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土地资源丰富,玉米种植较为普遍。

- 中游:湖北、湖南等地,有一定面积的玉米种植,为当地居民提供了粮食来源。

- 下游:江苏、浙江部分地区也有玉米种植。不过,在一些山区,由于玉米种植引发的水土流失等问题,曾出现过限制种植的情况。

- 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份,山地较多,玉米适应了当地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在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作物。

- 东南地区:福建、广东等地,也有少量玉米种植,但总体规模相对北方和长江流玉米原产于,根据目前的研究和史料记载,玉米在明朝嘉靖年间(16世纪)传入中国。最早的玉米引入时间和地区分别是:江苏(1558年)、甘肃(1560年)、云南(1563年)、浙江(1572年)、安徽(1574年)、福建(1575年)。

然而,玉米在明朝时并没有得到广泛种植和推广,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品种适应性问题:玉米作为外来作物,其在原产地的生长条件和中国地区存在较大差别。刚传入中国时,可能因品种没有适应中国的气候和土壤,导致口感不佳,产量也并非十分可观,所以遭到明朝百姓的轻视。

- 政治环境因素:玉米传入中国时,明朝南方各地已出现较为频繁的民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百姓失去土地成为佃户或流民,税赋压力大。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敢轻易尝试种植新作物,以免面临风险。这也使得玉米的种植范围受限,品种迭代缓慢。

- 种植习惯和观念:农作物种植存在惯性,农民对新作物的接受需要时间。而且当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种植传统的粮食作物,对玉米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不过,到了清朝时期,玉米的种植逐渐得到推广。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玉米的特性和种植方法有了更多的了解,其耐旱、耐贫瘠、产量高等优点逐渐被人们认识到,玉米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

清朝时期玉米的种植规模经历了从较小到逐渐扩大的过程。在清朝初期,玉米栽培开始迅速传播和推广,但整体种植规模相对有限,尚未在全国广泛普及,主要集中在一些特定地区,如边疆、山区等。

到乾隆、嘉庆年间,为满足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玉米已在中国大部分适宜种植的地区广为种植。许多省份都有了较大规模的玉米种植,在一些地区甚至跃居粮食作物之首,成为当地人民的主粮。比如北方的山东等地,玉米是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在南方的江苏等地,也有一定种植,虽不像山东那么集中,但在山间等区域也有分布;在四川等多山省份,玉米更是大为流行,有“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的记载。

然而,从全国总体来看,玉米在清朝的种植面积和产量虽有显着增长,但相较于传统的稻、麦等作物,其占比仍有一定差距。有学者研究指出,清末民初时玉米的种植面积占比约为6%左右,在粮食总产量中的占比也不足10%,且民国时期主要的玉米产地在东北,内地的种植面积相对更低。不过,玉米凭借其适应性强、产量较高等特点,在缓解粮食压力、丰富粮食种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在一些土地贫瘠、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玉米成为农民维持生计的重要作物。

总体而言,清朝时期玉米在全国多个省份都有种植,其分布受到自然条件、人口需求、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玉米的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对缓解粮食压力、

丰富饮食结构等起到了一定作用。新中国时期玉米的发展历程如下:- 20世纪50年代:玉米种植面积逐渐扩大,国家开始重视玉米生产。这一时期主要是整理和利用农家品种,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国外的玉米品种,如“金皇后”和“白马牙”等,并在北方进行了一定面积的推广。此外,开始了玉米育种的初步探索,科研人员通过对玉米的生长习性和栽培技术进行研究,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奠定了基础。

- 20世纪60 - 70年代:

- 杂交种选育与推广:丹东农科院景奉文主持选育出品种间杂交种凤杂1号、凤杂4号、凤杂5号和凤双号双交种等,其中丹玉6号(弧28×330)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种植,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2200万亩,是当时推广面积最大、使用年限最长的品种。1974年中国从美国引入mo17,国内多家单位用其组配育成杂交种,如中国农科院育成中单2号(mo17×330)等。

- 自交系培育:1962-1967年间丹东农科院选育出优良玉米自交系自330,它成为20世纪70年代广泛应用的骨干系。全国有41个玉米杂交种直接利用自330作为亲本,累计推广面积8.4亿亩。

- 20世纪80 - 90年代:

- 新品种不断涌现:这一时期,通过引种和育种相结合,培育出了一大批适应不同地区和生产条件的玉米新品种。例如,1985年山东登海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引入5003,选育出玉米自交系478,以其为亲本育成的杂交种有41个通过省级和国家审定,累计推广面积已达5.9355亿亩;1988年河南荥阳廿铺种子站选育出自交系郑58,河南农科院作物所堵纯信研究员用郑58×昌7 - 2选育出郑单958杂交种,截至2009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5亿亩。

- 栽培技术改进:在栽培技术方面,对玉米的种植密度、施肥方法、灌溉技术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进,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例如,通过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土地和光照资源,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科学施肥,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保证了玉米生长过程中的水分供应。玉米粒种植技术研究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玉米粒种植到地里的关键技术和影响因素。通过对种植前准备、播种方法、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分析,为玉米粒的高效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在全球范围内广泛种植。玉米粒种植到地里是玉米生产的关键环节,其种植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因此,深入研究玉米粒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