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亏是周颖,如果换成其他医生,陈浩肯定又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肉中刺,各种的羡慕嫉妒恨,一定会集中在陈浩身上。
周颖不一样,从她与陈浩第一次接触,她便认可了陈浩,甚至在科室里,处处为陈浩着想,想方设法为陈浩挡住各种明枪暗箭。
陈浩也从心底里感谢这位比他大几岁的姐姐,感谢命运对他的眷顾,让他到科室的第一天,便接触到一位与他有着共同价值观的周姐。
其实,周颖的水平并不差,工作能力也很强。在梁英护长的协调下,周颖将各项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抢救工作也因此得以按陈浩的方案顺利展开。
最困难的环节,就是要获得大量的血浆,这些血浆,相当于将病人的血浆置换一次。这样的工作,只有主任和护长出面,与医院沟通,才可以获得。
病人在渡过一关又一关的劫难!
大剂量的激素引起的各种副作用,因为有很好的预案和措施,病人度过了。
因为人工捏皮球,进入气道的氧气没有经过湿化,他们想尽办法,比如气道口定期滴入生理盐水,比如外加一个湿化瓶,让氧气先经过湿化瓶再进入气道......
治疗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环节,要看病人的周围神经的损伤及时停止并开始修复。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是最折磨病人和医务人员的。
陈浩的性格,其实是很适合当医生的。他能静得下来,能沉得住气,能经受各种的挫折而不言败,能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动摇。
尽管这个病人由周颖负责,但陈浩不管是不是值班,他每天晚上都要回来病房,仔细看一次病人的情况,包括当天病人抽血检查的结果。一旦发现问题,他马上与周颖商量,然后及时处理。
正因为这样,病人的家属对陈浩比对周颖还熟悉。当然,住院的时间长了,病人的家属也从护士的口中知道,这样的治疗方案,出自陈浩之手。
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个月又一个月,终于,病人在入院三个月后,恢复了自主呼吸。
病人恢复自主呼吸的第二天早交班会上,翟向文显得异常高兴,他高调宣布,这个病人的抢救已经成功,并且很自豪地说,这样的案例,在全国的神经内科学界,也是不多见的,在江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是开天辟地第一例!
病人的家属也因此牢牢记住了陈浩的名字,记住了这位清瘦、白净和斯文的年轻医生。
以至于三十多年后,病人因为中风再度入住神经内科时,因为病人的体征与中风应该有的体征相去甚远,甚至与中风的体征是反过来的,主管医生认为,病人不是中风,而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这样的诊断思路,导致主诊医生不敢下诊断,不敢用药,还在等各种检查结果才敢用药。此时的陈浩,早已离开他心爱的神经内科,在其它科室工作。
但病人的家属并没有忘记他,很快便通过关系找到了陈浩的手机号码,陈浩在了解情况后,让病人的家属将手机交给陈浩曾经的手下听。
陈浩将病人的病史告诉这位曾经的下属,并以一种非常肯定的口吻对这位下属说:“目前这个病人的情况,就是脑梗死,你按照脑梗死进行治疗就行。”
果然,三天后,病人的家属又打电话给陈浩,说主管医生按照陈浩的意见进行治疗,病人已经明显好转,准备过几天出院,到门诊找陈浩诊治。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